新型水冷却增压冷却系统的设计

作者:李 敏 张亚洲 刘 彤 王英杰 文章来源: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3-12-25
分享到

本文介绍了一款新型的增压冷却系统,相比较原来的空空冷却系统,该系统在更加有效地降低温度的同时,也更加精确地控制了温度的范围。同时,还介绍了新系统所需要采用的、更加复杂化的控制策略。

引言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燃油限值的日益严格,发动机一直在朝着小型化、高性能化的方向发展,而增压机型是实现这一发展方向的主要途径之一。伴随着增压机型的高效能化,进气温度也在不断飙升,所以适宜的中冷器对发动机有很大的好处:

(1)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温度非常高,通过增压器的热传导会提高进气的温度,而空气在被压缩的过程中密度会升高,这必然也会导致空气温度的升高,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充气效率,就要降低进气温度。有数据表明,在相同的空燃比条件下,增压空气的温度每下降10℃,发动机功率就能提高3%~5%。

(2)如果未经冷却的增压空气进入燃烧室,除了会影响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外,还很容易导致发动机燃烧温度过高,造成爆燃等故障,而且会增加发动机排放废气中NOx的含量,造成空气污染。

所以,为了解决增压后的空气升温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加装一款高性能的中冷器来降低进气温度。

增压冷却系统的设计方案

传统的增压冷却系统采用的是空空冷却方式(见图1)。增压高温气体从增压器出来后,通过管路连接到汽车前端的空空散热器进行散热,降温后的气体再通过管路连接到缸盖。由于气体必须通过汽车前端的空空散热器,而且气体的热容量比较低,为保证充足的进气量,通常需要很粗很长的管路进行连接,所以对发动机的布置要求较高,且气流流经容积较大,增压器的响应传递到燃烧室需要一定的时间,会产生加速滞后性,影响驾驶体验。所以为了提高增压系统的冷却效果和响应速度,需要设计全新的方案。

在新设计的增压冷却系统里,从增压器出来的高温气体通过管路直接进入节流阀体,通过与进气歧管集成的中冷器进行降温,降温后的气体进入燃烧室中(见图2)。在进气歧管内部,进入进气歧管的高温气体与集成在中冷器里的冷却液产生热交换,变成低温气体,随后进入燃烧室(见图3)。

产生热交换后的高温冷却液,进入散热器进行散热(见图4)。通常进气温度在50℃左右,根据热力学定律,所需要冷却液的温度不能高于此温度,而在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里,温度通常要高于100℃,所以需要单独的一个冷却系统。在该系统中,采用了独立的电子水泵。根据电子水泵的特性和冷却系统的温度范围,将增压器的冷却系统并联到该系统中,除了可以有效地控制增压器的温度,还可以实现增压器的停机供水功能,延长增压器的使用寿命。采用此设计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水冷的方式,提高了冷却效率,有效地降低了进气温度,由图5可知,将进气温度从120℃降到了40℃。在极端情况下,降温可以达到100~110℃。

(2)由于冷却液的热容高于气体,采用冷却液作为介质将热量运输到外部提高了运输效率,减小了管路的直径和散热器的体积,更加方便管路的布置。

(3)可以通过电子水泵的控制,将水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地提高了冷却后温度的稳定性,有利于稳定发动机动力的稳定输出和经济性。

(4)由于进气管路较短和水空中冷器的特殊结构,有效降低了进气压降;空空中冷压降范围在8~10MPa之间,而此方案的压降范围为30~40MPa。

(5)将中冷器与进气歧管集成,可有效利用空间,省去要单独布置中冷器时所需要的管路支架等。

(6)增压器到燃烧室的管路大大缩短,容积减少,有利于减少涡轮的迟缓性,提高了加速响应时间。

此方案有以上诸多优点,但同时由于零部件数量的增加,提高了发动机的整机成本,且冷却液的控制较为复杂,需要对电子水泵进行有策略的控制,增加了开发成本。

冷却循环系统的控制策略

由于此增压冷却系统采用冷却液作为热量的传输介质,且冷却循环还兼顾了增压器的冷却作用,所以在制定电子水泵的控制策略时,需要同时考虑进气温度和增压器的冷却效果两个因素。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平均有效压力(BMEP),将控制策略分成3个范围进行控制(见图6):

(1)当 BMEPactual<BMEPlimit1(与转速相关)×0.8时,由于此时发动机处于刚点火和低负荷阶段,增压后温度较低,不需要给增压后气体降温,只需要考虑增压器的冷却需求;但考虑到发动机的冷起动和排放,需要在发动机起动后的一段时间内起动,但除非达到增压器极限温度,否则电子水泵最好不要起动。

(2)当 BMEPactual>BMEPlimit1(与转速相关)×0.8时,采用闭环策略来控制进气温度。控制目标Tim=Tamb+△T ,其中Tim为进气歧管温度,不能低于35℃;Tamb为环境温度;△T为控制策略分配出来的标定量,是与Tamb相关联的线性量。通过控制电子水泵的转速来达到目标,并同时将增压器的冷却控制考虑在内。

(3)在此范围内,发动机达到了最大的负荷,已经超过了冷却系统的冷却范围,只需要将电子水泵控制在最大转速内即可。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比如高温、高原的环境下,增压器和进气温度远远超过冷却系统的极限,此时就需要考虑通过降低发动机的功率等方法来降低温度。

另外,该冷却循环系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种特殊情况:在不同工作区域间跳变,需要有迟滞区域,防止造成电子水泵不必要的频繁跳变;在急加速工况时,电子水泵可以迅速响应全速工作;在退出急加速工况时,需要延长电子水泵全速工作的时间,可以采用延长时间来限定或者通过对TC控制的温度模型来实现。

结论

本文所介绍的单独冷却循环控制下的增压冷却系统,在空间布置、冷却效果及对温度的控制精度和增压迟滞方面有突出的效果;但同时由于零部件的增加和控制策略的复杂,增加了整机成本和前期开发的费用。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