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企业海外并购上涨 释放出什么信号

发布时间:2016-06-23
分享到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又出现新一轮国际并购热潮,国内零部件企业积极寻找海外并购机会是好事。”6月14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又出现新一轮国际并购热潮,国内零部件企业积极寻找海外并购机会是好事。”6月14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日,德勤中国发布的《2016中国汽车行业对外投资报告》(简称《报告》)指出,自主品牌汽车和零部件企业自2013年起,三年内已完成海外并购交易共计60宗,涉及金额177亿美元。零部件企业依旧是收购主力军,所涉及交易占到总交易量的72%,总交易额的80%以上。

如此多的汽车零部件收购项目,为我国零部件企业带来了哪些好处?他们为什么能够获得海外优质资产的青睐?这些零部件企业并购的初衷是什么?海外并购是企业发展捷径吗?为此,本报记者深入采访调查了福耀玻璃、均胜电子、得润电子、永泰轮胎、中鼎股份、亚太股份、星宇车灯、东北工业集团、华域汽车等汽车零部件企业。

■ 外延增长成为核心竞争力

近来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海外并购继续保持上涨态势。

《报告》称,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尤其关注德国和美国的零部件企业,2013~2015年间共有22宗海外并购交易。据记者了解,福耀玻璃、均胜电子、得润电子、永泰轮胎、中鼎股份、亚太股份、星宇车灯、海纳川、万安、东北工业集团、华域汽车等早已活跃于海外并购市场。恰巧在金融危机过后,很多西方汽车企业迫于财务压力,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合适的买家,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趋缓,外延式并购已成为企业非有机增长的重要途径。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剑峰认为,外延式发展能力已经成为公司重要核心竞争力。据记者了解,华域汽车为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积极实施内生增长和海外并购。

成功的海外并购好处很多。一是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很多零部件企业都是以粗放式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进入工业4.0,传统零部件的毛利率越来越低,转型升级已是定势。目前看,通过海外并购快速实现转型是一条可行之路。二是进入合资汽车的配套体系。山东永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尤学中对记者说:“民营企业产品要想得到合资、外资汽车企业的配套认可,至少需要10年的积累,且打入配套体系的过程很艰难。但通过海外并购,借海外企业原有的配套关系,外资品牌的接受度会比较高。”三是吸引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研发能力。深圳市得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大鹏对记者说:“我们收购的海外企业一般有多年历史积累,且在细分领域有一定地位,且企业自动化程度高。”

■ “走出去”自身要健康

收购是一回事,融合是另一回事。经过多番努力,团队间的相互学习,让并购海外公司的强大创新能力和生产品质管控,与中国母公司的资金优势和市场资源实现强强联合。王剑峰说:“我们聘请了有知名外企从业经历的高管来推进双方的融合。”据记者了解,除均胜电子外,得润电子、中鼎股份等更多企业知晓要聘请专业人才,成立战略并购部,逐步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系统,从标的项目的寻找、尽职调查的开展、商业谈判、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事务处理,到全球反垄断审查和国内有关部委的申报等各项业务都能熟练开展。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CFO 易善兵也对记者说:“我们在欧洲设立了一支专门团队负责海外并购事宜,这样尽职调查更详细也更为严格。”

王大鹏对记者说:“在谈判中,除了要保证他们延续原有的管理方式外,我们还能一起拓展中国市场,且承诺增加当地人的就业机会。这样更容易得到当地企业、工会以及政府的认可。”

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在谈到海外并购时表示,零部件企业“走出去”,首先自身要健康,一是企业自身要有所积累,福耀在美国正式投资之前就已经在美拥有了一定的市场、客户、服务等基础;二是企业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具体的运作方式;三是要尊重投资国家或地区,要学会与他们和平相处。曹德旺说: “要在一个国家投资,你必须爱这个国家,尊重这个国家的文化。如果你不能爱它,就无法取得成功。”

■ 谨慎“蛇吞象”式收购

截至201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约1.2万余家,尽管数量众多,但大而不强,行业集中度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目前,中国零部件企业更倾向于收购被外资企业高度垄断的细分市场中的零部件企业,对其后续的投资回报以及整合后的协同效应大有裨益。

“海外并购是为了掌握企业不具备的前瞻性技术和弥补自身短板,不能成为接盘外资企业扔掉的包袱。”付于武强调,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多是通过投资市场的标杆效应进行海外并购。其实,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企业自身资金并不是特别充裕。对标的公司进行深入评估后,如果发现可能驾驭不了,就不要收购。

目前看,海外并购发起的主体多是上市公司。王大鹏对记者说,“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环境比较好,企业通过资本杠杆能够买下比自身实力强的企业。我们看到很多并购都是‘蛇吞象’,但我们还是应提倡量力而行。”他建议,如果评估下来,并购的企业比母公司庞大且未来管控可能有难度,最好放弃,否则失败的风险比较高,对企业自身发展也不利。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