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63.9万辆和6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7%和51.4%。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不过,《中国汽车报》记者了解到,电池产业原材料供给却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的节奏。近日,第5届中国(广东·汕头)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汕头举办,多位嘉宾分析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同时,也提出,动力电池的原材料铜箔、隔膜出现供需失衡,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电池铜箔需求缺口较大,电池隔膜市场却已经趋于饱和,但新产能还在不断扩建,明年可能出现全行业亏损。
■锂电铜箔材料缺口较大
在锂电池中,铜箔既是负极活性物质的载体,又是负极电子流的收集与传输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保证动力电池的性能,对电池铜箔的抗拉强度、延伸性、致密性、表面粗糙度、厚度均匀性均有较高的要求。要求高,产能就受到了限制。诺德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郁弼说:“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得锂电池铜箔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铜箔产能出现了较大缺口。”
据悉,2015年,全球锂电池铜箔供应量为9万吨,需求量为9.1万吨,缺口比例为1%;2016年供应量为10.5万吨,缺口比例扩大至3%;2017年供应量预计为11万吨,缺口比例进一步扩大至8%。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拉动铜箔产能的增长,2015年铜箔产能为5.9万吨,比上一年增长19.1%,但增长的产能仍不能满足锂电池产业的需求。“‘十三五’期间,多孔型、厚度小于6微米的锂电池铜箔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陈郁弼说。
据预测,2018年锂电池铜箔的供应量为14.6万吨,需求量为16.1万吨,缺口进一步扩大,2019年之后,供应失衡会缓解,但今年仍有2%~3%的缺口。另外,铜价的上涨加上动力电池对铜箔需求的增加,导致铜箔价格已有较大幅度上涨。
■2018年隔膜行业或全面亏损
与铜箔材料的供不应求相反,锂电池的另一原材料隔膜却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在锂电池中,隔膜是关键的内层组件之一,对其要求也很高,既要耐有机溶剂腐蚀,又要保持通透性让离子顺畅穿越,还要抵御电化学产生的高温。不过,隔膜产能并没因此受限,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全球电池隔膜生产线正在快速扩张,目前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中国塑协电池隔膜专委会秘书长孙冬泉介绍:“2016年,全球锂电池隔膜产能为42亿平方米,需求量为35亿平方米,仅我国需求量就达到20亿平方米。但同期我国国产隔膜的产量约为12亿平方米,导致我国隔膜产业严重依赖进口。”不过,孙冬泉进一步指出,隔膜进口量大,国产产品的替代空间也大,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大量投资开始进入锂电池隔膜产业,隔膜产业生产线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据悉,2017年3月,我国10多家企业拟新增隔膜生产线40多条,产能超过10亿平方米。3月以来还有不少新加入的建设者,如深圳星源材质将建设6条生产线,产能为3亿平方米;上海恩捷将投资55亿元生产电池隔膜;湖南中锂2017年底16条生产线投产,2018年6月前生产线达到20条,产能超过20亿平方米;北大先行将投资20条生产线,产能超过10亿平方米;湖北江升将投资4条生产线,产能超过2亿平方米。“截止到2017年10月底,全国已经公开的新增投资生产线超过120条。”孙冬泉说。
孙冬泉预测:“2018年估计还有20家企业有意向进入锂电池隔膜行业,届时全国锂电池隔膜产能将达到80亿平方米。2018年锂电池隔膜行业可能出现全面亏损。”
■隔膜产业受补贴退坡冲击最大
近日,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提前退坡的传闻让不少电池企业忧心忡忡。某电池产业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补贴提前退坡,整车企业必定要求电池企业降低供货价格,在电池材料中,锂电池铜箔材料存在较大缺口,正负极等材料进口量较大,成本下降空间有限,隔膜行业可能是受冲击最大的领域。
孙冬泉说:“补贴提前退坡传闻促使不少隔膜生产企业重新调整生产工艺。其中,干法工艺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
据了解,隔膜生产工艺分为干法和湿法。干法隔膜由PP/PE/PP三层材料组成,有较高的安全性,并且PP(聚丙烯)材料有较强的抗氧化性。总体上,干法隔膜的工艺步骤简单,生产成本较低,但干法工艺不能解决隔膜强度低的问题,闭孔速率也不如湿法工艺。湿法工艺生产的隔膜,其低熔点PE(聚乙烯)层小孔径利于闭孔,高熔点PE层较大孔径利于锂离子传输,隔膜也可以做得很薄,更适合于高能量密度电池。但是,湿法工艺生产步骤较多,成本较高。
隔膜行业面临的问题已经引起中国塑协电池隔膜专委会的高度重视,孙冬泉说:“从今年5月开始,专委会不断发出警示,已有10多家企业放弃了投资锂电池隔膜产业,还有不少原本有意进入隔膜生产领域的企业,在我们的规劝下也逐渐趋于理性。锂电池隔膜产业今后需要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下功夫,降低成本、控制风险,而不是产能扩张。”
有专家表示,虽然新能源汽车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并不是每个细分领域都是蓝海,企业需要认清产业发展形势。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