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汽锡柴技术创新又添新成果。一批科技成果再获国家专利,其中由一汽锡柴科技人员提出的“一种成品铸铁缸盖微缩孔修复的方法”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发明是对发动机成品缸盖的微缩孔类缺陷的一种再制造修复工艺,经一次浸渗处理后的缸盖试漏合格率达到98%以上,完全达到新品质量和技术要求,与新制造产品相比,锡柴缸盖再制造产品在保证同等质量和性能的同时,还可节能60%、节材70%、节约材料成本约50%,不仅完美演绎了低碳节能环保的命题,更开创了国内大马力铸铁发动机缸盖再制造技术的先河。
众所周知,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是实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废旧产品循环利用的关键措施。对于铸造的发动机缸盖,由于金属本身的凝固特性容易产生微缩孔缺陷而导致缸盖渗漏,而这类缺陷一般在加工过程中或者加工至成品终检试漏工序才能发现。目前,国内外很多厂家一般采用压力浸渗修复缸盖微缩孔,而铸铁缸盖采用无机浸渗作为一道毛坯或半成品后的中间工序,应用于中小功率的发动机缸盖修复,但受到修复微缩孔的具体条件限制,必定产生不同程度的浪费,且无可靠性认证。该类浸渗由于还有后续加工,对浸渗缸盖的内外清洁度要求不高,不适合成品缸盖微缩孔修复。而锡柴该项发明则克服上述浸渗处理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少污染,能稳定修复中重型发动机的成品铸铁缸盖,且浸渗后符合成品缸盖的清洁度要求、外观质量和耐久性能良好,适合发动机再制造的工艺方法。
让人欣喜的是,锡柴“一种成品铸铁缸盖微缩孔修复的方法”充分利用真空浸渗、气动清洗和蒸汽固化系统,对规定限值的微缩孔缸盖采用浸渗、清洗和固化处理等工艺,使缸盖经过一次浸渗处理后的试漏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且表面质量好,产品清洁度高、稳定通过1000 小时额定功率耐久试验,再制造的缸盖经小批装机道路试验考核验证,解决了成品缸盖浸渗修复的清洁度和其批量应用可靠性问题,达到了缸盖微缩孔再制造的目标,实现了无机浸渗在锡柴F、L、M系列大功率柴油机缸盖上的应用,并在批量产品道路试验中不产生缸盖渗漏故障,特别是通过再制造发动机缸盖的批量化应用,达到了新品质量和技术要求。据统计,每修复一个F缸盖可节省1000元;每修复一个L、M缸盖可节省3000元,其再制造工艺无论在节能环保,还是资源循环利用方面,都充分显示了再制造产品的优越性,给发展循环经济带来了巨大空间。
获取更多评论